一、主题和思路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征程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为与北大荒同根同源的高校,始终将传承北大荒精神作为重要使命。食品学院(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为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的育人价值,成立“黑土之光”北大荒精神育人辅导员工作室。该工作室旨在以北大荒精神为引领,结合专业特色,创新育人模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工作思路上,工作室秉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的理念,构建 “1+2+3”育人体系。“1” 是打造一个核心育人平台,即 “黑土之光” 工作室,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2” 是依托两支队伍,专业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协同合作,从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两方面共同发力;“3” 是搭建三个育人模块,包括理论学习模块,通过专题讲座、课程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北大荒精神内涵;实践活动模块,组织学生参与农场劳动实践、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感悟精神力量;文化传承模块,举办各类以北大荒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全方位、多层次对学生进行精神滋养与品格塑造。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开设专题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研究所)合作,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述北大荒精神专题课程。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历史讲起,深入剖析北大荒精神的形成过程、核心要义及当代价值,每学年保证覆盖学院全体学生,让学生从入学伊始便接受系统的北大荒精神教育。
举办系列讲座:打造“黑土讲坛”品牌活动,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北大荒老知青、企业高管等走进校园。如邀请北大荒集团黑龙江香坊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关宏宇,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为学生讲述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践行北大荒精神;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分享在食品行业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创新突破的经验。截至目前,已举办 8 期 “黑土讲坛”,参与学生达 2000 余人次。
开展主题研讨: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围绕北大荒精神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在研讨中,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分享对北大荒精神的理解与感悟,撰写心得体会。辅导员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精神内化,每学期各班级、团支部开展主题研讨不少于4 次。
(二)实践活动强化精神体悟
企业实习锻炼:发挥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的合作优势,安排学生到相关食品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中参与生产管理、产品研发等工作,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收获,明确自身在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如何践行北大荒精神。每年大三学生都前往企业实习。
志愿服务践行担当:成立以弘扬北大荒精神为宗旨的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为农村儿童送去知识与温暖;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文明宣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志愿服务中,学生将北大荒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50 余次,参与学生达 1000 余人次。
(三)文化传承营造育人氛围
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举办“我心中的北大荒” 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阅读与北大荒相关的书籍、文学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已连续举办8次,参与学生不断增多,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开展 “唱响北大荒” 主题歌唱比赛,组织学生演唱反映北大荒建设的经典歌曲,以歌声传递北大荒精神;举办北大荒主题摄影、绘画展览,展示学生以北大荒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北大荒精神内涵,各类文化活动参与学生累计达 3000 余人次。
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根基:完成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北大荒文化展示区域建设,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示北大荒开发建设历程、北大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校与北大荒的渊源。该区域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交流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北大荒精神的熏陶。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学生思想引领成效显著:通过系列育人活动,学生对北大荒精神的认知度与认同感大幅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使命感明显增强,在学习与生活中展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学院学生获奖比例逐年提高。
专业学习动力增强:北大荒精神中的勇于开拓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动力。在专业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近两年来,学院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数增长了30%,在“挑战杯”“互联网 +”等学科竞赛中获奖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15 项,其中包括黑龙江省 “挑战杯”比赛二等奖 1 项和三等奖 2 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丰富多彩的北大荒精神主题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营造了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这些文化活动也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学生将北大荒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学院的志愿服务团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多次获得地方政府与社区的表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如学院“黑土优品” 品牌推介团 ——“食” 代先锋团队前往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和北大荒农垦集团黑龙江香坊农场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当地农产品品牌推广,荣获学校 2024 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
(二)经验总结
多方协同合作是关键:工作室的成功运作离不开学校各部门、学院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教学方面的合作,确保了北大荒精神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与农场、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校内各部门在活动组织、场地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协同配合,保障了各项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实践活动是有效载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北大荒精神,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通过农场劳动实践、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将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体验,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转变。因此,在育人过程中,要注重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文化传承是重要手段:以文化活动与文化阵地建设为依托,营造浓厚的北大荒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滋养。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引领力,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创作文化作品,建设文化展示区域等方式,将北大荒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接触和感受北大荒精神,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学生主体地位需突出:在育人过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无论是活动策划还是课程设计,都充分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在“黑土讲坛” 讲座主题确定、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选择等方面,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育人活动更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育人效果。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深化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
组织工作室成员与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北大荒精神与食品专业教育融合的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在食品行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引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同时,将北大荒精神教育纳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全过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系统、深入的精神教育。
(二)拓展实践育人平台与资源
加强与更多大型食品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拓展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新增实习实践基地5 - 8 个,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行业前沿、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锻炼实践能力,感悟北大荒精神在现代食品产业中的传承与发展。
开展跨校、跨地区的实践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与其他农业院校学生共同参与北大荒主题实践项目,拓宽学生视野,学习借鉴其他院校在传承与弘扬北大荒精神方面的经验做法,提升学院育人工作水平。
(三)创新文化育人形式与内容
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北大荒精神线上文化平台。开发相关APP 或小程序,设置北大荒历史文化介绍、精神解读、线上展览、互动交流等板块,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和了解北大荒精神。同时,制作一系列高质量的北大荒精神主题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扩大文化育人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具有时代特色的北大荒精神主题文化活动。如在建党纪念日举办“红色北大荒” 主题文艺汇演,在国庆节开展 “我与北大荒共奋进” 主题征文比赛等,将北大荒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文化活动更深刻的内涵,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四)提升工作室团队专业素养
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参加各类培训、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北大荒精神研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每年安排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学习不少于2 次。建立工作室成员内部交流与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工作经验分享会、案例分析会,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图文/食品学院(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