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04-06作者:文章来源:食品学院浏览:14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围绕我省食品科学和安全领域内基础性和应用性重大、关键和前瞻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理论技术、功能食品开发机理性的与安全性评价危害物检测技术风险评估、质量安全管理和预警体系研究为主攻方向。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撑,促进我省农产品深加工及进出口贸易加快促进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培养能够从事安全食品生产的加工、包装、检验技术、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风险分析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人才提供教学保障。

(一)研究方向之一——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一:高品质商品米提质基础理论技术及综合利用生产技术

 ①以北方粳米为原料,精确调整糙米的含水率,提高整精米率和大米品质,同时降低碾米能耗;采用调温抛光技术气调控制技术提高大米储藏性能、安全指标和食用品质。并进行糙米调质后水分分布规律对淀粉及蛋白微观结构的影响,温度的变化对抛光后大米表层糊化层厚度、紧密度的微观变化气调储藏后大米胚乳中淀粉及蛋白的结构变化等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将活性米糠油与谷维素、多种维生素按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进行配比包埋制软胶囊,按营养比例添加到米饭中,对大米的营养进行还原和补充,有效保留和控制稻米原料的营养和安全属性。通过添加营养复合剂后测定米饭的食味及弹性、硬度、米粉粒内部结构的变化找到提高营养同时提高食用品质的关键因素。

研究内容二:玉米粉基及玉米淀粉深加工基础理论技术及产业化

 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水生栖热菌中海藻糖合成酶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中,构建基因工程菌,提高产酶的活力,并对海藻糖合成酶进行分离纯化,以玉米淀粉和玉米浆等为主要原料,代替实验室试剂级培养基成分,优化菌种发酵培养基组成,确定发酵基质、发酵时间、搅拌速度和补料速度与时间等生产工艺参数,研究转化玉米淀粉生产海藻糖和海藻糖的分离提取关键技术。

 ②结合玉米粉的营养组成特点,以现代物理、化学和生物加工技术为关键技术内容,解决玉米粉耐煮性差、筋性不强和新型发酵技术等技术难题,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开发形成适于大众需要的面条、饺子皮、馒头、粘豆包、汤圆等耐煮新产品,提高传统玉米粉的经济价值。

研究内容三:杂粮加工过程中其活性组分损失降效、活性保持技术与应用

 ①杂粮主要活性组分分布及稳定性基础理论研究:研究芸豆、小米、燕麦、薏苡仁、绿豆等不同地域特色品种中蛋白质、淀粉、油脂、多糖以及胰蛋白酶抑制剂、黄酮等活性组分的分布,并着重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杂粮预处理过程中活性组分稳定性影响。

 ②杂粮粉加工过程中活性组分的变化规律及稳定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杂粮在制粉加工过程中,考察差异化超细粉碎、热处理、机械力(轧、磨)等加工因素对杂粮中多酚、膳食纤维等活性组分影响,同步分析加工过程中杂粮粉中的蛋白、淀粉等宏量组分与杂粮活性组分间的交互作用,探索并确定制粉工艺中活性组分变化的关键控制技术。

 ③基于不同加工方式作用的杂粮活性组分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杂粮在蒸煮、挤压、发酵等不同加工方式作用下,杂粮中活性组分的分布、组成、含量以及活性的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加工方式下杂粮活性组分的变化规律和活性组分的功效,确定最大限度保持食物营养成分的加工方式,以为营养、安全、健康杂粮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针对多酚等活性组分在加工过程中损失降效问题,研究精制制粉、蒸煮、挤压等加工方式对该组分分布、含量及活性影响。研究淀粉、蛋白、等宏量组分与活性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四:粮豆副产物开发功能性食品技术

 ①从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具有降胆固醇能力强的菌株,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其进行定向改造,增强菌株的胆固醇降解能力。以大米加工的副产物(碎米或米糠等)为原料,利用高效降胆固醇的菌株为菌种,通过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开发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食品。并对功能性食品在采用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和食物基质条件下,进行降胆固醇能力的研究、功能性和安全性评价。

 ②利用大豆生物活性物质,如大豆异黄酮和金雀异黄素进行抗氧化作用、调节卵巢功能等方面的机理性研究,开发大豆异黄酮微胶囊营养面包等各种功能性食品。

 ③采用典型益生菌生产发酵杂粮食品,通过发酵改善其风味和营养特性。

(二)研究方向之二——农产品中危害物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

研究内容五:稻米、大豆及其制品中污染物及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现有稻米、大豆制品中存在违法添加的现象,针对部分目标物尚无测定标准及方法,以及前处理技术不完善问题,建立大米、大豆制品中重要非法添加物乌洛托品的检测方法;在已有国家、地方测定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并完善稻米中非法添加物乌洛托品、吊白块、香精等检测的前处理技术及测定方法

研究内容六:稻米、大豆中农药重金属的富集规律风险评估

 ①稻米、大豆农药的残留规律及其风险评估:研究不同用药量、用药次数与稻米、大豆种植过程水、土壤、稻壳、种子中农药残留的蓄积、传递规律及加工、食用过程残留的消减动态。通过对以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暴露评估提出限量标准(建议)以及风险评估报告。

 ②稻米、大豆重金属富集规律及其风险评估:研究镉等重金属种子中的富积规律和消减方法;通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暴露评估提出限量标准(建议)以及风险评估报告。

(三)研究方向之三——农产品质量与产地溯源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七:稻米、大豆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

通过在不同地域稻米、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为研究手段分析样品中51种元素,研究影响其中矿物元素含量和组成的因素,包括地域、品种、加工、贮藏和施肥农药等。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多元方差分析数理统计手段,探讨与地域直接相关的特征矿物元素对稻米、大豆产地溯源的判别效果,以与地域直接相关元素为溯源指标,进行线性判别或偏最小二乘判别,建立较优判别模型,要求产地正确判别率90%以上。阐明矿物元素产地溯源技术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内容八:稻米、大豆DNA指纹图谱技术

 ①黑龙江稻米主栽品种为对象,基于SSR构建大米DNA指纹图谱库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筛选核心引物。基于AFLP构建稻米DNA指纹图谱库的关键技术问题为限制性酶切、链接、预扩增及选择性扩增条件的优化,并且筛选出多态性高的选择性引物。建立DNA指纹图谱信息库和DNA指纹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要求品种正确鉴别率在95%以上,开发一套黑龙江稻米DNA鉴定技术。

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牌大豆为研究对象,运用大豆DNA指纹图谱技术、脂肪酸组分标识技术和异黄酮指纹技术研究不同地域、品种间大豆的生物特征,构建指纹图谱识别数据库;运用基于.NET技术开发大豆追溯信息查询平台,为黑龙江品牌大豆安全和溯源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内容九:代谢组学理论在产地溯源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①稻米、大豆代谢标志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在不同产地来源的稻米、大豆,分析地域、品种大米的代谢物组成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法显著分析等方法,找出其化学差异成分,筛选代谢标志物。并比较地域、品种及交互作用影响因素对稻米、大豆中代谢物变异贡献率,揭示环境对稻米、大豆特征代谢物的影响机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与环境之间关系,筛选与地域直接相关的有效溯源指标,为稻米、大豆代谢物产地溯源方法体系建立提供新思路。

 ②基于代谢组学方法探究转基因大豆、玉米代谢途径异常改变机理研究

在基因修饰过程中转基因玉米或大豆的代谢途径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通过代谢物组学技术利用轮廓指纹分析来评估转基因玉米或大豆的异常改变。通过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或者大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分析来判断基因修饰之后正常或异常结果,研究评估转基因玉米或大豆代谢途径异常改变机理。